
吉隆坡谈判前夜:美方小动作撞上中方稀土底线
路透社在谈判前曝出美方考虑限制“软件驱动产品”对华出口,成为这次吉隆坡经贸会谈的引爆点。
中方明确回应:谈判可以,但不能在威胁和双标下进行。
深层逻辑是资源稀缺与战略互依的博弈,历史信任缺失和地缘安全担忧将决定这场谈判的走向。
事情的时间线和人物都很清楚:在美方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赴吉隆坡之前,媒体报道特朗普政府正在研究对华实施软件与高端设备出口限制(SDE),贝森特被问及时公开说“一切都在考虑之中”,格里尔则在到场前就放话要“重新审视中美贸易关系”,并抱怨“过去二十年这关系一直对中方有利,美方已经无法忍受这种不对等了”。
中方则基于今年出台的稀土出口新规(REC)——从开采、冶炼到磁材制造的技术输出需许可,明确表示不会在威胁和胁迫下让步。
把这些事实放一起看,表面是关税与出口管制的对抗,深层是双方在关键资源、供应链主导权和战略互信上的长期纠结。
把历史往回拉一拉就好理解:上世纪以来,中国在稀土精炼上形成绝对优势,全球85%以上的精炼能力集中在中国手里;这就像谁家厨房里放着唯一的米缸,别人急着来买饭。
美国过去靠低成本进口和全球化分工获利,但也把生产链越迁越远,今年4月特朗普对华关税一度飙到145%,把脆弱性暴露了出来。
现在中方用出口许可管控稀土,是在重新掌控“厨房钥匙”;美方想通过SDE等手段反制,实质是试图用技术和监管回收一部分话语权。
各方立场其实很明确也很现实:美方出招口径是“纠正不对等、保护国家安全”,出发点既有产业保护也有政治压力;中方主张平等、尊重主权、用合法手段保护战略资源,出发点是防止被动受制。
至于其他玩家,欧盟和德国对与中国的供应链高度依赖,使得它们对激烈对抗较为谨慎——德国财长已公开警告反制可能适得其反;一些盟友可能在口头上支持美国,但在实务上更倾向于分散风险而非全面对抗。
所有这些立场会在吉隆坡谈判现场和舆论场上角力。
短期内,这轮博弈会把外交和舆论节奏推高:美方的“边谈边打”姿态会被中方放大为不诚意,谈判若不能在对等和互信基础上展开,结果可能只是口头解决或延后高层会晤;市场上短期震荡、对稀土敏感行业的担忧会升温。
中期来看,如果SDE或类似管制实施,全球供应链和技术生态将被迫重构——中国会加速替代技术和国产软件发展,西方也会试图在联盟内推动替代供应,但成本与时间不低。
中国的应对逻辑应是双轨:一方面坚持谈判桌上的平等与规则,另一方面在产业与技术自主上持续补短板,避免被策略性依赖绑架。
理性的结论是:双方都有诉求,但只有在互相尊重并有可执行的规则下,谈判才有意义;任何以威胁或单边管制为先的策略,都只会把双方推向更高的成本与风险。
你更关注哪一面:稀土管控会不会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
或者,你认为中美在这种博弈中,哪个短期内更能承受代价?
本文旨在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每日配资网站,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