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古典战争演义的开山鼻祖,《三国演义》素有七分真、三分假之说,相对于后来陆续问世的此类小说,《三国演义》确实没有脱离历史大方向,算得上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毕竟是文学作品,愚以为达不到所谓的“七分真”,再加上作者的主观情绪观点,这就导致了一些人物在塑造时与历史出入比较大,而今天我们要说的,便是被《三国演义》黑得最惨的十大人物。
10:周瑜
可能有人会说,周大都督被黑的那么惨,怎么可能只排第十?那必定应该是舍我其谁的榜首,不过在我看来,周瑜被黑的方向主要是在性格、格局方面,但他的个人成就可是一分一毫都没有被剥夺,比如赫赫有名的像赤壁之战,以及后来的南郡之战,尽管过程和历史上有些出入,但无论怎么说,在演义里面依然是周瑜的功劳,或者说主要功劳,大家还记不记得,在邢道荣出场时,曾嘲讽诸葛亮说赤壁是人家周瑜打赢的,跟你诸葛亮有半毛钱关系?这里虽然有邢道荣故意淡化诸葛亮的作用,以赢得言语交锋的成分,但也能看出起码在很多人的心中周瑜的功绩是实打实的,罗贯中也是有意借一个虚构人物之口来阐明这一点。
所以尽管不少朋友见不得美周郎被这么黑,但不得不承认,相比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九位,周公瑾还真有些小巫见大巫。
8、9:麴义、朱然
我们都知道罗贯中是亲蜀汉的,而且很明显是将蜀汉当作正统来塑造,于是便有了因衬托诸葛亮而牺牲周瑜。同理麴义和朱然这两位也是为了突出蜀汉人物而被牺牲掉的,只不过对象从诸葛亮变成了赵云。
麴义和朱然在历史上绝对算得上汉末三国数得上的名将,麴义比较早,界桥之战说他是首功之臣毫不为过,在那一时期什么颜良文丑张郃高览都得靠边站,公孙瓒威震边陲的白马义从就是麴义领人干翻的;而朱然则是东吴不可多得的良将,甚至堪称那个时代打防守战的天花板,张郃、夏侯尚等一帮曹魏名将围着打了半年多都拿不下,因而朱然在历史上留下了“威震敌国”之誉。
可惜到了演义里,这二位皆死于赵云之手,那过程比杀路边一条狗都难不了多少。麴义好赖不计杀死严刚的历史贡献没有被抹杀,只是遇上赵云数合便被挑了;朱然则惨得多,夷陵之战被赵云一合秒杀,后面的功绩全都随之消失了。
7:徐荣
在我看来,徐荣在那一时期堪称仅次于皇甫嵩的名将,关东诸侯联兵讨董时,当时几乎公认最能打的孙坚和后来名震四海八荒的曹老板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徐荣也似乎是汉末三国史上唯一既击败过孙坚又击败过曹操的狠人,这样的人物哪怕只是昙花一现也应该青史留名,演义即便不对其大书特书,起码也应该塑造一个差不多的形象吧,结果却是荥阳设伏时被夏侯惇直接一枪秒杀!简直不要太草率了。
其实有时候我们很难摸清罗贯中的思路,放着徐荣、胡轸这样的大将不去塑造,反而对搞不清叫华雄还是叶雄的一个小卡拉米大加笔墨,这也算是逻辑鬼才了吧。
6:韩遂
韩遂在演义中丝毫没有大军阀或者说一代枭雄的气势,反而像个窝窝囊囊的老好人,说他是敦厚长者似乎都不为过,最后因马超中计还被砍断了一只胳膊,就此降曹。
实则在历史上,韩遂绝对是他们那一带的首席狠人,甚至说是一把大哥都不为过,马腾和韩遂一会好一会恶的,过程比较曲折,不过有一点比较明确就是马腾始终被韩遂压着一头,也就是说在军事能力上韩遂这个造反头子丝毫不逊色于号称伏波将军马援之后的马寿成。
不仅如此,在马超找韩遂联合对抗曹操时,其态度是非常谦卑的,甚至说是哀求都不为过,马超的原话是您应该放弃儿子,以我为子,而我放弃父亲,以您为父,说白了就是为了对付曹操,骄傲且傲娇的神威天将军不惜放下身段给韩遂当干儿子。而即便是这样,韩遂也是再三权衡以后才答应的,之后的关中联军也是韩遂为统帅,马超至多是这支队伍的二号人物。结果演义倒反天罡,写成了马超为主将,韩遂打下手。更重要的是,历史上虽然韩遂和曹操有点交情,马超也确实中计导致大军分崩离析,但是韩遂并未归顺曹操,后续始终在和曹操斗,这活脱是把一个有些悲情色彩的枭雄改写成了窝囊废。
5:蒋干
这是一个被颠覆的很严重且极为深入人心的人物,演义中将一个自作聪明且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伪名士刻画的栩栩如生,不得不令人佩服罗贯中的文笔,但越是这样就越能体现出蒋干的悲催,因为原本人家压根不是那个形象。
历史上蒋干留下的笔墨不多,但颜值、口才俱佳是肯定的,在曹操命其出使江东游说周瑜时,蒋干就言明成功的可能性不大,曹操也只是抱着万一成了算捡着的心态让蒋干去的。而事情果不出蒋干所量,在和周瑜简短交谈后他便看出周瑜心如磐石,不可动摇,所以压根没怎么废话就回去复命了。
虽然任务失败,但这本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一次策反,所以我们不能因此诟病蒋干,给人家硬加一些帮倒忙的戏份,不仅抹黑了蒋干,也让曹操在周瑜面前相形见绌了。
4:王朗
演义对王朗塑造得有些混乱,孙策征伐江东时,王朗曾大战过太史慈,并且短时间内没有落败,很难让人将之和后来位至曹魏三公的王朗联系到一起,然而事实上他们确实是一个人。当然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年过古稀的王司徒竟然被骂死了,简直不要太冤。
这里描写的确实精彩,但是他不合逻辑啊,试想曹魏和蜀汉势同水火,不死不休是必然的,谁会寄希望于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三言两语能让敌国统帅伏地请降。更何况对面可是诸葛孔明!就算王朗心里再没数也不可能会有这种想法,而即便王朗心里就是这么没数,时任统帅的曹真也不可能答应他出去和对面骂架,所以这里多少有点为了精彩而精彩。历史上的王朗那是绝对的德高望重,尤其是成为三公之后,无论资历还是品行都很让曹魏官员们敬服,可不是为老不尊的厚颜无耻之徒。
3:蔡瑁
初读《三国演义》时我就觉得蔡瑁的一心降曹很蹊跷,作为荆州第一世家的掌舵人,蔡瑁不仅手握大权,妹妹还是刘表的枕边人,怎么就一门心思将荆州献给曹操?放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刘琮上位后的实际荆州掌控者不做,偏偏迎曹操给人家当个小碎催,最后莫名其妙就被杀了,这是图啥呢?
造成这种不合理的根本原因是罗贯中在虚构结合史实时没有处理好,相似的例子还有关羽和黄忠,长沙一战两人惺惺相惜,结果到了封五虎将时,关公又勃然大怒,称不屑与老卒为伍,这就是因为关羽看不上黄忠是历史存在的,罗贯中搬了进来,但是长沙二将大战是虚构的,以致出现了前后矛盾。
我们说回蔡瑁,蔡瑁之所以铁了心将荆州献给曹操,有一点是最起码的,就是自己和蔡氏一族的地位和分量要保证有增无减,这些刘备和刘琦都给不了他,而他之所以肯定曹操可以,是因为人俩是发小,打从一开始关系就近得不行。举个简单的例子,曹操入主荆州后很多事需要忙,说焦头烂额都不为过,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亲自登门拜访蔡瑁,这不仅仅因为蔡家是荆州的大世家,也是因为二人交情莫逆,而蔡瑁也是将曹操迎进了内室,甚至让老婆出来陪席,在当时只有宴请最亲密的朋友才会有这样的规格。曹操甚至在席间和蔡瑁的夫人讲述了一些俩人年轻时做的荒唐事,丝毫没有把自己当外人的意思,可见曹操和蔡瑁的交情有多好。
其实演义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蔡瑁随随便便就因曹操中计被杀,即便俩人没有私交,曹操只要不是愣头青就不可能做这种事,不得不说为了赤壁之战孙吴联盟的胜利,罗贯中给曹操强行降智不是一星半点。
2:刘备
如果说其他人被黑是刻意为之,那么刘备绝对是无心之失,为了塑造蜀汉的正统性,罗贯中将刘备刻画得仁德无双,但是可能连他自己都没想到,过犹不及下的刘备显得太假,反而不讨喜,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也看不出他哪里有枭雄之资。
实则在历史上,刘备虽有仁德之名但绝对不是个只会哭的窝囊废,他的个人能力相当强,这不仅体现在御人之道上,军事水平同样不容小觑。有朋友或许会说刘备前半生颠沛流离,谁也打不过,但我们要客观去看待这个问题,就是对手的整体军事实力、经济基础都要比刘备强得太多,试想如果刘备真的一无是处,为何无论走到哪大家都对他客客气气,甚至明明是寄人篱下,却始终扮演着客将的角色,而无论曹操还是袁绍、吕布对此都觉得理所当然。在刘备得势后,他一共主导了两场大战,一次是与曹操争夺汉中,最终取得胜利,这里虽然有曹操没有刘备那么坚定的因素,但也能看出刘备的军事水平不仅不菜还相当的强,即便是后来的四将军也未必比得上他。而另一场伐吴之战,虽然最终惨败给陆逊,但那可是陆逊!败了又有什么稀奇?何况战斗前期东吴大军可是被打得灰头土脸,即便后来刘备败逃了,孙权还是不敢逼得太紧,终极目的是想要不还荆州到依旧与蜀汉结盟,最主要的是在双方大会战前,没人觉得陆逊会是刘备的对手,可见刘备当时在世人心中绝对算得上一位军事上的强者。
其实刘备早期就多次体现出杀伐果决,大事上从不会妇人之仁,鞭笞督邮,夺城杀车胄,博望坡大战……这些都是他的手笔,只不过让罗贯中送人了而已。所以说刘备被黑不是罗贯中主观上希望的,但其在演义中的形象确实和历史上大相径庭。
1:曹真
演义里的曹真活脱就一二傻子,夹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博弈中,完美呈现出绿叶价值,可以说凭一己之力将孔明和仲达抬到了一个新高度,甚至连死都被写成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让人感觉曹家后继无人,甚至曹爽那么蠢一点都不难理解。
如果曹真真的是这样,那么也就不会有人感慨曹子丹一世英雄却生了头蠢猪了。有人说如果曹操或者曹丕晚点死,司马懿绝不敢造次,也就没有后来的晋朝了,而我想说哪怕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代全过世了,只要曹真多活几年,照样能死死拿捏司马懿,可以说有曹真在,吓死司马懿也不敢生出别样的心思。不光是威望、地位,曹真强悍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论军事水平,曹真在曹魏宗室中说是第一人都不为过,即便算上前辈曹仁、夏侯惇、夏侯渊依旧如此,演义中司马懿的很多军事贡献其实都是曹真的事迹,诸葛亮在和曹真的博弈中从来就没占过便宜,可以说曹真的军事能力是不下于司马仲达的,而在其他领域,曹真同样出色,绝对没有辜负曹丕的信任和托付,这样一个人物硬生生被扭曲成一个只靠姓氏上位的蠢货,多少让人有些意难平。
当然了,演义小说和历史本来就是两回事,无论罗贯中如何写其实都不为过,只不过由于这部著作写得太好,使得很多人将之与历史混淆,出现了一些历史课代表所说的“拿着小说”当历史,这自然是不可取的。
当然了,我没有否定什么的意思,对鄙人而言小说无疑比历史更有吸引力,只不过谈史不说演义,聊小说不提历史,因为这本就是两个不同领域,不应混为一谈,不然误己误人就不美了。
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每日配资网站,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