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镀级 ABS 因需满足后续电镀工艺对表面质量的严苛要求,注塑成型过程中任何微小缺陷(如银丝、缩痕、内应力等)都会被电镀放大,甚至导致镀层失效。以下梳理注塑成型常见问题、成因及针对性解决方案:
一、表面银丝(银纹)
现象:制品表面出现沿料流方向的银白色条纹,电镀后会形成明显的线状缺陷,影响镀层美观。
成因:
原料吸湿性强,未充分干燥,熔融时水分汽化形成气泡,破裂后留下痕迹; 料筒温度过高,导致 ABS 中的橡胶相(丁二烯)分解产生气体; 背压不足,熔体中气体未充分排出; 注塑速度过快,熔体卷入空气。解决方案:
干燥原料:电镀级 ABS 含水率需控制在 0.05% 以下,采用热风干燥,温度 80-90℃,时间 2-4h(料层厚度≤30mm),避免干燥过度导致原料降解; 优化温度:料筒温度控制在 200-230℃(喷嘴 190-210℃),避免局部过热(如料筒后部温度过高); 调整背压:背压设为 5-10MPa,增强排气效果,使熔体密度均匀; 控制射速:采用 “慢 - 快 - 慢” 分段射速,填充初期慢速避免卷气,中期加速提高效率,后期减速减少应力。展开剩余83%二、内应力过大
现象:制品存放或电镀后出现开裂、变形,镀层易脱落,尤其在边角、浇口附近明显。
成因:
模具温度过低,熔体冷却速度快,收缩不均产生应力; 保压压力不足或保压时间过短,制品内部未充分补缩; 注塑速度过快,熔体在型腔中剪切应力过大; 制品结构不合理(如壁厚差>3:1、尖角设计)。解决方案:
提高模具温度:模具温度设为 60-80℃(复杂件可升至 80-90℃),采用模温机精准控温,减少冷却不均; 优化保压参数:保压压力为注塑压力的 60%-80%,保压时间延长至冷却时间的 1/3(如冷却 30s,保压 10-15s),确保内部密度均匀; 降低剪切应力:射速控制在 30-60mm/s,避免高速冲击型腔壁; 结构优化:壁厚差控制在 2:1 以内,尖角改为 R0.5mm 以上圆角,增加过渡区; 退火处理:对易产生应力的制品,注塑后 60-70℃烘烤 2-4h,释放内应力。三、缩痕与凹陷
现象:制品表面(尤其壁厚较厚区域、筋位背面)出现凹陷,电镀后凹陷处镀层薄且易产生针孔。
成因:
熔体收缩时未得到充分补缩,保压不足; 料筒温度过高,熔体流动性好但冷却收缩量大; 制品壁厚不均,厚壁处冷却慢、收缩集中; 浇口位置不合理,远离厚壁区域,补缩路径长。解决方案:
强化保压补缩:保压压力提高 10%-20%,保压时间延长至厚壁处完全凝固(可通过模内压力传感器监测); 降低料温与模温:料筒温度适当降低 5-10℃,模具温度保持 60-70℃,减少熔体收缩率; 结构改进:厚壁处增设工艺孔或减薄处理,筋位厚度≤主体壁厚的 1/2,避免局部堆积; 优化浇口设计:将浇口设在厚壁区域附近,采用扇形浇口或潜伏式浇口,缩短补缩路径。四、流痕(料流纹)
现象:制品表面沿料流方向出现明暗交替的条纹,电镀后因镀层厚度不均呈现色差。
成因:
注塑速度过慢,熔体在型腔中冷却过快,后续熔体推动前沿冷料形成条纹; 料筒或喷嘴温度过低,熔体流动性差,前锋料冷却不均; 浇口过小或位置不当,熔体进入型腔时产生湍流; 模具排气不良,气体阻碍熔体流动。解决方案:
提高射速与温度:填充初期采用中速(40-60mm/s),避免冷料堆积;料筒温度提高 5-10℃,确保熔体流动性; 优化浇口与流道:扩大浇口尺寸(浇口直径≥制品壁厚的 1/2),采用圆形流道减少阻力,必要时增加辅助浇口; 增强排气:在料流末端、角落开设 0.02-0.05mm 深的排气槽,宽度 5-10mm,确保气体顺利排出; 增加背压:背压提高至 8-12MPa,使熔体塑化更均匀,减少温度波动。五、烧焦与黑点
现象:制品表面出现焦黑斑点或条纹,电镀后无法覆盖,形成缺陷点。
成因:
料筒内有死角,原料滞留时间过长导致分解(如止逆环磨损、料筒内壁划伤); 温度过高(尤其是均化段和喷嘴),ABS 中的丁二烯成分分解碳化; 原料中混入杂质或降解料,或料斗未清洁混入异物; 排气不良,型腔中气体被压缩升温,导致熔体烧焦。解决方案:
清洁料筒与组件:定期拆卸螺杆、止逆环、喷嘴,清除残留料和碳化层;更换磨损的止逆环,确保密封良好; 严格控温:均化段温度≤230℃,喷嘴温度≤210℃,避免局部超温(可通过红外测温仪检测料筒表面温度); 原料管控:使用新料或纯度≥95% 的再生料,料斗加装滤网(80-100 目),避免杂质混入; 加强排气:增加排气槽数量或深度,必要时在流道末端设置排气井,减少气体压缩。六、尺寸不稳定
现象:同批次制品尺寸偏差大,电镀后装配困难(如孔径、间距超差)。
成因:
工艺参数波动(如料温、模温、保压压力不稳定); 模具冷却系统不均,局部温度差异大; 螺杆回料量不一致,计量不准确; 制品冷却时间不足,脱模后继续收缩。解决方案:
稳定工艺参数:采用闭环控制的注塑机,确保料温、模温波动≤±2℃,保压压力波动≤±5%; 优化冷却系统:模具水路间距≤50mm,确保各区域温差≤5℃,厚壁处增设冷却水井; 精准计量:设定足够的螺杆预塑行程(≥最大射胶量的 1.5 倍),背压稳定,避免回料不足或过量; 延长冷却时间:冷却时间确保制品脱模时温度≤40℃(可通过热电偶插入制品测量),复杂件采用阶梯式冷却(先急冷后缓冷)。七、脱模不良与划痕
现象:制品脱模时变形、拉伤,表面产生划痕,电镀后划痕处镀层易脱落。
成因:
模具型腔表面粗糙度高(Ra>0.8μm),摩擦力大; 脱模斜度不足(通常需≥1°,复杂件≥2°); 顶针位置不合理或顶出力不均; 脱模剂使用过量或种类不当(如含硅脱模剂残留影响电镀)。解决方案:
抛光模具型腔:型腔表面抛光至 Ra≤0.4μm,减少摩擦阻力; 调整脱模斜度:根据制品高度,增加脱模斜度(高度每增加 25mm,斜度增加 0.5°); 优化顶出系统:采用多点均匀顶针,顶针直径≥3mm,避免单点受力过大;复杂件增设脱模机构(如顶板、斜顶); 规范脱模剂使用:禁用含硅脱模剂,改用专用无硅脱模剂(如聚烯烃类),用量控制在每模 0.5-1ml,喷涂均匀。总结:关键控制要点
原料管理:严格干燥,避免杂质和降解料; 工艺稳定:精准控制温度、压力、速度参数,减少波动; 模具优化:合理设计浇口、冷却、排气和脱模结构; 应力控制:通过模温、保压、退火减少内应力; 表面保护:确保型腔光洁,避免脱模损伤。通过以上措施,可从源头减少注塑缺陷,为后续电镀提供合格的基材,最终保证镀层质量与产品性能。生产中建议建立 “产前试模 - 参数记录 - 首件检测 - 批量监控” 的全流程管控体系,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发布于:广东省股票加杠杆具体步骤,每日配资网站,配资正规网上股票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